字體:    護(hù)眼關(guān)燈

第5章 (第1頁)

從1949年10月1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(簡稱:中國)

成立,到小美華兒出生,也不過是短短的二十幾年。

在那個七十年代,且不說城市里的人們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,努力促進(jìn)著中國工業(yè)的飛速發(fā)展!

便是農(nóng)村的莊戶人家,每天也干勁十足的忙著侍弄土地,精心的護(hù)理著地里的莊稼,努力的去提高糧食產(chǎn)量!

俗話說得好,家有存糧心不慌啊!

新中國的農(nóng)民,從食不裹腹,衣不蔽體;到現(xiàn)在的日食三餐飽,家中有余糧。雖然平日里經(jīng)常吃的是玉米面餅子,只有逢年過節(jié),或者家中有大喜事的日子,才可以吃到白面饅頭。但畢竟是能吃飽飯,也能扯塊布做新衣服穿了!

那時的莊戶人家,都沒有自己的土地。村里的土地,是以大包干的形式在發(fā)展。

在農(nóng)村里,凡是有干活能力的,能參加勞動的人,都被稱為勞力。

每家每戶的能干活的勞力,每天早上吃過簡單的早飯后,就要到村大隊辦公的大院集合,等著村干部們安排當(dāng)天的活兒。每個去干活的人,干了活都是會給記工分的。誰去干的什么活兒,每天由記工員記錄好。做不同的工作,掙的工分并不一樣多,活兒重的,工分就高;活兒輕的,工分就相應(yīng)的少一點。

大家伙兒有被安排了去鋤地的,有被安排了去澆地的,有被安排了去修路整排水溝的…就算是稍微大一點點的孩子們,也被安排了,挎著個小樹條子編成的小筐子,去割青草回來,集中堆放到壯勞力們,提前挖好的大坑旁邊。

再由體力稍弱一點的婦女們,把那成堆的青草,用閘刀閘成小段,堆放到大坑里面去,漚肥!

漚好的爛草肥料,會施到地里去養(yǎng)莊稼。

等到莊稼有了收獲的時侯,大隊干部會根據(jù)每家每戶的人口數(shù)量,和出勞力掙的工分?jǐn)?shù)量,分配糧食,分配布票和油票等必需品。那平日里出勞動力多的人家,掙的工分會多一點,分得的東西也多。

有那家里小孩子多的,家庭條件就相對差一點。

莊戶人忙碌了一年,只有等到過年或者家里有大喜事的時候,家庭主婦才會拿了布票,到聯(lián)社店里去扯了布回來,給家里人做件新衣服穿著過年。

小孩子身體抽條長的快,孩子多的人家,就只給大一點的孩子做件新衣服穿,下邊小一點的孩子,就穿哥哥姐姐的那件穿了一年的,舊衣服。老二穿老大的,老三穿老二的,依此類推。一件衣服洗洗補(bǔ)補(bǔ)輪番的穿。

有道是,新一年,舊一年,縫縫補(bǔ)補(bǔ)又一年!一件舊衣服實在不能穿了,那也不能浪費了,會把舊衣服打成榷子,給家里人做成千層鞋底子和繡花鞋墊子。廢物充分利用,嗯!又是美美噠!-

那時的孩子們很純樸,不會挑三揀四的去計較,小孩子穿得到哥哥姐姐的衣服,就很開心了,覺得自己又長高了一點,能穿起哥哥姐姐的衣服了-。

不像現(xiàn)在似的,一家人隨時會出去逛街,要是正巧看到了好看的衣服,就會順手買回家去。各種款式的漂亮衣服,堆掛在大衣柜里面,一件衣服也許沒穿過幾次,就扔一邊不稀的穿了!

社會在發(fā)展,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每個人的思想,也會因著生活條件的不同而改變。這倒是必然的結(jié)果。

『點此報錯』『加入書架』